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張曉丨壹心理專欄作家壹個栗子當我們買完東西或吃完飯要結(jié)賬的時候,店員多數(shù)會詢問我們:請問,您是刷卡還是現(xiàn)金?如果,你帶了足夠的現(xiàn)金,卡上也有足夠的錢,這時你會怎么說選?相信雖然答案只有兩個,但選擇的理由也許會多種多樣。比如方便、比如安全、比如時尚、比如我數(shù)鈔票我鎮(zhèn)...
張曉丨壹心理專欄作家
壹個栗子
當我們買完東西或吃完飯要結(jié)賬的時候,店員多數(shù)會詢問我們:請問,您是刷卡還是現(xiàn)金?如果,你帶了足夠的現(xiàn)金,卡上也有足夠的錢,這時你會怎么說選?
相信雖然答案只有兩個,但選擇的理由也許會多種多樣。比如方便、比如安全、比如時尚、比如我數(shù)鈔票我鎮(zhèn)痛(周欣悅,2008)。
兩種支付方式
讓你更多快樂的是哪種?
相信嘗試過兩種支付方式的童鞋心里多數(shù)有壹個比較明顯的答案。是的,是刷卡,特別是刷信用卡。也許大家會和我有壹樣的感受,即刷信用卡會產(chǎn)生壹種奇妙的感覺,似乎每每消費都是免費的,直到到了每月的還款日,就哭暈在廁所。
那么,問題還在這里:這種消費上的愉悅感究竟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刷信用卡就會身心酸爽,而現(xiàn)金消費就覺得渾身肉疼呢?
說到這個問題時,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以下幾個心理學機制。
從感官上說,刷卡(無論是信用卡還是借記卡)似乎總不如直接給現(xiàn)金那么痛苦。
壹方面,實體物讓我們有更清晰支付的記憶(王莉萍,2011);另壹方面當我們失去壹件所有物時,這種喪失感會在壹定程度激發(fā)我們的負性情緒(痛苦)。相對于現(xiàn)金消費把白花花的錢交出去,刷卡消費失去的只是抽象的數(shù)字,交易完后,卡片會歸還給我們。對于后者,“100元消費”更像是壹條抽象信息,遠不如現(xiàn)金消費時,眼看著,手摸著紅色毛爺爺,和自己說拜拜的體會那么深。
享樂就刷信用卡,買米還是現(xiàn)金吧
雖然還沒弄清內(nèi)在的心理機制,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李愛梅,2007),在支付便利性壹致的前提下,我們內(nèi)在有這樣的認知評價系統(tǒng),即把刷卡消費歸結(jié)為享樂-不重要,把現(xiàn)金消費歸結(jié)為在“必需-重要”;而且在“享樂-不重要”事件上更愿意刷卡消費,在“必需-重要”的事件上更愿意現(xiàn)金消費。
要快樂,就別壹手交錢壹手交貨
總的來說,無論是預付消費,還是先消費后付款,我們感受到的快樂,都要大于“壹手交錢,壹手交貨?!保ㄍ趵蚱?,2011)信用卡交易是典型的先消費后付款,我們之所以能在刷卡中體會更多快樂。原因和雙通道心理賬戶分不開。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個雙通道的心理賬戶(prelec&loewenstein,1998)。它指的是我們在消費決策中的兩個情感通道:壹個通道記錄消費中體驗到的快樂(thepleasureofconsumption);而另壹個通道記錄付款時感到的疼痛(thepainofpaying)。當快樂通道大于疼痛通道時,我們會感覺到消費是“值得”的、“愉悅”的;如果疼痛通道大于快樂通道時,我們就會感到“這次購買不值得”、“買虧了”。
不過,兩個通道并非相互獨立,它們在我們心理上是相互聯(lián)結(jié)的。但兩者聯(lián)結(jié)的相互程度,卻受多方因素的影響,有的是外界的,有的與個人的性格特質(zhì)有關(guān)。心理學家kamleitner對影響聯(lián)結(jié)變化的因素,提出了自己的框架,如下圖:(kamleitner,2008)
α=由消費聯(lián)想到支付,由支付所削弱的消費的愉悅程度
β=由支付聯(lián)想到消費,由消費所緩沖的支付的痛苦程度
為了方便理解,給出兩個生活中的例子:“買后后悔”,是β小的情況;“促銷狂剁手”是α小的情況,大家感受壹下。
就支付方式而言,kamleiiner認為,購買與支付的時間距離是影響聯(lián)結(jié)的重要因素?,F(xiàn)金消費是及時性的,讓我們在消費的同時會想到支付,有時支出的痛苦甚至會大于消費的愉快;信用卡消費的支付是時間滯后的(銀行會為你好的讓你在50天內(nèi)免息還款),更容易使聯(lián)結(jié)處于斷裂的狀態(tài),我們難聯(lián)系到支付,支付時也難聯(lián)系到消費,因此有較高水平的β和較低水平的α,即容易體會到較多消費的愉悅與較少支出的痛苦。
快樂的信用卡,刺激消費的魔爪
沖動性消費本身就是壹種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的消費行為,信用消費滯后付款帶來的消費快樂,使我們的付款痛苦減到很低,將成為沖動性消費的內(nèi)在動力。
早在1956年,心理學家feinberg通過實驗證明了“信用卡效應(yīng)”的存在。他發(fā)現(xiàn)了只要有信用卡線索的存在,消費者會給服務(wù)員更多的小費;購買的決策時間會顯著地變短,購買的金額也會顯著地增加;募捐的決策時間也會顯著地變短,且募捐的金額會顯著地增加。
自控性再高,也可能難敵信用卡的魔爪
你可能以為,你是壹個有經(jīng)濟頭腦的計劃者。是不會因為擁有信用卡,就胡亂花錢的。但是科學研究表明,你可能想多了。早在80年代,心理學家shefrin和thaler就提出了行為生命周期理論,講到我們在做消費決策的時候常會陷入“立即消費”還是“等等未來再消費”的糾結(jié)之中。而自控性就是狙擊“立即消費”的誘惑,使得壹生效用的最大化。但,當我們感覺自身消費水平低于收入增長時,我們的自我控制的邊際成本會升高,難抵御“立即消費”的誘惑。也就是說,當你工資不高,但欲求不滿的時候,信用卡的可透支性以及使用的便捷性,都使得我們的自我控制能力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
所以,刷卡消費確實讓我們更快樂,不過它真的更好嗎?
最后也許只能說壹句:你窮你剪卡,我壕無所謂吧。
專欄回顧:洗腦營銷解剖中心
(1)iphone腎教是如何壹統(tǒng)手機江湖的?
(2)性暗示,隱藏在口紅廣告中的殺手锏
(3)商人都是心機婊: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4)某寶定價行為科學研究
(5)給錢的才是真愛,給代金券的肯定不是
(6)為了省10塊郵費,不知不覺賠進去100
(7)限時搶購怎樣利用我們的心理弱點,讓電商穩(wěn)賺不賠?
(8)網(wǎng)購叁十年,壹遇評論誤終生
專欄簡介:我們生活在壹個商業(yè)社會中,商品化的浪潮已經(jīng)席卷了我們身邊的每個角落。商家絞盡腦汁讓消費者為自己的商品和服務(wù)買單——廣告、情感植入、品牌認同、消費心理學等等手段不壹而足。為什么你會成為蘋果的腦殘粉?為什么你那么喜歡逛宜家的商場?為什么壹些誘惑的內(nèi)衣廣告能夠有那么多的點擊量?歡迎進入壹心理專欄作家張曉老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