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他們看上去非常努力,上進,滿滿正能量的樣子,可是當你真正地走進TA的生活,了解了TA真正的樣子,卻發(fā)現(xiàn),原來,那些看上去很努力的樣子,不過是TA給自己穿的壹件外衣,掩藏自己,也在迷惑自己。抵抗焦慮的努力往往都是無效的朋友小A是壹個水" />
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他們看上去非常努力,上進,滿滿正能量的樣子,可是當你真正地走進TA的生活,了解了TA真正的樣子,卻發(fā)現(xiàn),原來,那些看上去很努力的樣子,不過是TA給自己穿的壹件外衣,掩藏自己,也在迷惑自己。抵抗焦慮的努力往往都是無效的朋友小A是壹個水...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
他們看上去非常努力,上進,滿滿正能量的樣子,可是當你真正地走進TA的生活,了解了TA真正的樣子,卻發(fā)現(xiàn),原來,那些看上去很努力的樣子,不過是TA給自己穿的壹件外衣,掩藏自己,也在迷惑自己。
朋友小A是壹個水瓶座的姑娘,思維非常活躍,經(jīng)常是你正在跟她談晚飯吃什么,她下壹句就可以回復你說她在外太空遨游。
與她活躍的思維相匹配的是,她的看上去很努力,總是想到什么事情,馬上就去做了。比方說,她想到要學畫畫,馬上就會去某寶買壹整套的畫具回來;她想到要學音樂,馬上就又會捧壹個吉他回來……這效率堪比衛(wèi)星發(fā)射。
不過,小A也經(jīng)常因此讓人大跌眼鏡,譬如還沒畫上兩幅畫,畫板就堆在了雜物房;吉他也還沒有學會,上面就已經(jīng)沾滿了灰……而這時,她又尖叫著說,她發(fā)現(xiàn)了新愛好,現(xiàn)代舞!可想而知,半年過后你再見她,估計她又會說自己愛上了浮潛或者蹦極。
很顯然,小A這樣的努力,并不具有正面意義。壹件又壹件事情耗費了時間、精力、金錢不說,最重要的是,她最終還是什么都沒有學會,人生依舊站在原點。
像小A這樣的努力,本身并不具備任何意義,它在本質(zhì)上還是為了抵抗內(nèi)在自我的焦慮。
因為我們每個人,在超我層面都會對自己有壹些要求,比方說我們會要求自己有進步、會要求自己又成長,但是當生活陷入壹成不變的方程式里的時候,我們感受不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很焦慮。那怎么辦呢?當然是主動給自己創(chuàng)造壹些可以彰顯我們進步和成長的機會。
于小A而言,所有的學習機會其實都是她給自己主動創(chuàng)造的機會,用看似在努力學習的儀式感,來緩解來自內(nèi)在超我的焦慮。壹旦這種儀式感停下來,來自超我的焦慮就會復發(fā),所以小A真正在意的根本不是自己最終學會了什么,而是給自己壹種壹直在學習和進步的幻覺。于是,她就會停不下來地給自己找事情做,來避免體驗自己內(nèi)在的焦慮感。
當你決定要做壹件事情的時候,你要問壹下自己,究竟是真心喜歡這件事,還是僅僅為了抵抗自己潛意識里的焦慮?
如果是后者,即便你有很強的行動力,也未必會帶來正面的效果,因為你更在意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自己看上去很努力的樣子,所以壹旦事情進展不順,你就會很容易放棄,從而換壹個更簡單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看上去在努力的虛幻感。
你會不會很好奇,為什么小A只能“看上去很努力”,她就不能踏踏實實真正地去努力堅持好壹件事兒嗎?
小A之所以會是這樣,是因為她的內(nèi)心其實是匱乏的,她從來沒有真正地被滿足過,當然,這里所說的滿足,是指情感上的滿足。
我們每個人的壹生,本質(zhì)上都是在尋找認同的過程。年幼的時候,通過父母和外界對我們的認同,我們知道了自己是誰,自己是健康的、活潑的、可愛的,還是生病的、調(diào)皮的、搗蛋的。
在小A的童年密碼里,她沒有從父母那里獲得到足夠多的認同,父母經(jīng)常以苛刻的挑剔、批評等方式對待她,比方說:
小A考試成績不是很理想,她的母親可能會罵她:“你怎么長了壹個豬腦子,考了這么點分數(shù)?”
小A從的同學友情出現(xiàn)了問題,她嘗試向父母求助,父母給的反饋卻是:“你怎么那么嬌氣,和其他小朋友都玩不到壹塊?”
小A很喜歡繪畫和涂鴉,可是每當母親見她繪畫的時候,總是忍不住罵她:“成績那么差,還有心思搞這個?”
就這樣,在原生家庭中,通過與母親的互動,小A在自我認同上形成了這樣的認知:我很笨、我很差勁,朋友們不喜歡我很有道理,我不配擁有任何愛好。
這個認知,就是我們上面說的——小A在情感上從來沒有被滿足過,也就是說,她從來沒有體驗過:“我自己是很好的,母親是愛我的,這個世界是溫暖”,而這,就是小A內(nèi)心的匱乏感之源。
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xiàn)的動力和愿望,即便小A在潛意識上認同了母親對自己的評價,但她還是希望,“自己是好的,自己是值得的,自己是被愛的”。
對于這樣壹個愿望,怎么去實現(xiàn)呢?
變得看上去很努力,變成了小A去實現(xiàn)這個“自我期待”的途徑。
但問題是,沒有什么事情是壹帆風順的,想要實現(xiàn)壹個目標,必然會遭遇諸多困難,而內(nèi)心匱乏感十足的小A,只要壹遇見困難,就會主動知難而退,因為她內(nèi)心沒有足夠的力量,相信自己可以戰(zhàn)勝這些困難。
就這樣,小A陷入了“看上去很努力”的惡性循環(huán)。
那么,如小A這樣,她該如何打破自己這種“看上去很努力”的惡性循環(huán)呢?
前文說過,每個人的壹生,本質(zhì)上是尋求認同過程,但最終,這些尋求的結果,其實都指向自我認同。
假設,小A內(nèi)心的自我認知變成:“我挺好的,別人也都挺喜歡我的,這個世界其實很美好”,那么她就沒有必要為了證明“我很好”去做很多無謂的努力。與此同時,她壹旦想要去做壹件什么事兒,也壹定不是為了證明“我很好”,而是因為“我真的喜歡”,那么她惡性循環(huán)的“看上去很努力”的鏈條就會不攻自破。
想要改變內(nèi)在的自我認知,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做自己的父母,去滿足自己曾經(jīng)沒有被滿足的所有情感需求。
對于小A來說,她小時候所做的壹切,其實都是為了獲的父母的愛和認同,但遺憾的是,她并沒有獲得到她渴望的這些,或許父母也會愛她的,但是這種愛的方式,還是讓她體驗到自己的匱乏感。
所幸的是,人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作為已經(jīng)成年、與父母完成現(xiàn)實分離的小A,其實可以學著做自己的父母,從自己這里獲得想要的愛和認同。
或許,你會說:很難啊,怎么樣才能從自己這里獲得愛和認同呢?
其實,秘密就在于,你不和自己對抗,允許自己不努力,接受自己的小墮落。
試想壹下,小時候的你像小A壹樣,很喜歡繪畫,可是父母以影響學習為由,阻止了你對繪畫的探索,這實際上就是強迫你去做了你不愿意成為的自己,這會造成你內(nèi)在的匱乏感。
而作為成年人,你可以反著來:不用考慮那么多功力的影響,完全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生活。譬如:
晚上就是想刷淘寶不想看書,那就去刷淘寶好了;
周末就是想窩在家里玩“跳壹跳”,不想去社交,那就玩吧。
嘗試讓自己去享受這種不努力的感覺,并且在不努力的同時,告訴自己“刷淘寶怎么了?我也還是挺好的?!?/p>
當你學會這樣真正地去尊重和滿足自己的需求,終有壹日,你內(nèi)心的匱乏感就會被自己填滿,你再也不需要通過“看上去很努力”來證明“我很好”了。
人生是壹場長跑,有時候,我們停下來,是為了下壹程積攢更多的能量。所以,如果你像小A壹樣,還沒有準備好力量去克服努力征途上的艱辛和磨難,那么,祝愿你可以享受暫時不太努力的過程。
如果有人嘲笑你不夠努力,你可以翻個白眼告訴他:你不懂,我這叫做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