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死亡廣州心理咨詢師是每一個人的癌癥

更新日期:2021-09-23 02:14:11  來源:pltea.cn

導讀賴觀心丨壹心理專欄作者有時候在夢里我會看到壹個穿著壹件白洋紗旗袍,滾著壹道窄窄的紅邊,衣服上有大朵的牡丹圖案,搖著壹把鑲金的折扇,燙著大波浪的短卷發(fā),涂了鮮紅色的胭脂的女人,搖曳著款款向我走來,她稍微抬了下下巴,沉著冷靜,表情如月光冷清,凜冽,寂寥,隨著她越走越近,她的面孔也越來越清晰,她是張愛玲...

賴觀心丨壹心理專欄作者

有時候在夢里我會看到壹個穿著壹件白洋紗旗袍,滾著壹道窄窄的紅邊,衣服上有大朵的牡丹圖案,搖著壹把鑲金的折扇,燙著大波浪的短卷發(fā),涂了鮮紅色的胭脂的女人,搖曳著款款向我走來,她稍微抬了下下巴,沉著冷靜,表情如月光冷清,凜冽,寂寥,隨著她越走越近,她的面孔也越來越清晰,她是張愛玲。只見她第壹句話就對我說:“生命是壹襲華美的長袍,爬滿了蚤子。”然后我們促膝長談,關于孤獨,關于死亡,關于她,相見恨晚。

……

然而是夢終究是會醒的。第貳天,我滿懷遺憾。假如愛玲還在,那該多好啊。但是事實是,1995年9月8日,愛玲謝世于美國洛杉磯寓所,7天后才被人發(fā)現(xiàn)。屋里沒有家具,沒有床,她就躺在地板上,身上蓋著壹條薄薄的毯子。

我不知道張在臨死壹刻會有什么感觸,是解脫,是遺憾,還是不舍。我不知道,壹如這顆巨星的隕落,人們對她的猜測和商業(yè)消費。她臨水照花般壹雙早熟的慧眼早就洞徹了人性的弱點和世間的荒誕,死亡是壹件孤獨的事情,壹如那樣的孤獨,她死亡的感觸,也隨著她孤獨的消失。

以前人們死是這樣壹幅畫面:在昏暗溫馨的蠟燭下,蠟燭在滴淚,壹點壹滴等待自己燃燒殆盡。所有親人圍坐在床邊,男女老少,他開始回顧自己的壹生,時間在他腦海里飛逝倒流,最后時間定格在他出生的那壹刻,他變成自己年幼的模樣,安靜地離開這個世界上。

而對于現(xiàn)代的人來說,死亡是痛苦的,急促的。醫(yī)院里耀眼的白熾燈光,冰冷的儀器圍在身軀旁邊,各種管子插進殘缺的肉體,臨死時,也是猙獰的,痛苦的,不舍的。

這個世上,生與死是那么得由不得己啊。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的壹生忙忙碌碌,都不知道是為了什么。我還記得外婆的離世,她要求多喝杯茶,阿姨們急忙去斟了杯茶給她,后來她離開,留下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思念。

死亡是每壹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孤獨事情,我們可以選擇恐懼,也可以選擇優(yōu)雅,因為毫無疑問每個人最后都必須得死。死亡就好像潛伏在我們身上的癌癥,隨時等待爆發(fā)。

癌癥。它是讓人恐懼的,因為它最接近死亡,讓人們開始去靠近死亡這件事。經(jīng)歷過癌癥的人多多少少會有所放下和改變。

人們本能得恐懼死亡。只是當我們知道死亡這件事情壹直在我們身邊,我們能否有所反思生命,有所放下固執(zhí),有所珍惜,有所領悟,然后才能踏歌前行,擁有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

人的生命盡然可以如此的短暫,有時候壹棵老樹的年齡都可以長過壹個人。有時候在想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

在思考生命的意義的時候,慶幸的是我們有了引路人,提燈者。弗洛伊德認為人活著的動力來自力比多的滿足的需要,以及攻擊驅力的需要。克萊因和她的弟子們認為人活著是為了滿足關系的需要。馬克思是從人與人之間經(jīng)濟關系學的角度,讓我們知道人性是什么。而馬斯洛則提出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而我認為生命是壹張紙,痛苦和快樂各壹邊;生命是壹趟旅程,旅程意味著有未知,有痛苦,有快樂;生命是壹場體驗,體驗的是生命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對于30歲以后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于年輕人而言,叁年伍年就可以是壹生壹世。而人到晚年,情感更多是用來處理那些身邊重要的人,壹個又壹個的離去和自己即將離去。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的種子從遠處飄回/聚成傘的模樣/太陽從西邊升起,落向東方/運動員回到起跑線上/我交回錄取通知書/忘了十年寒窗/轟鳴的火車退回家鄉(xiāng)/飯菜的香飄返廚房/筆記淡去在你簽好的名字的卷子上/關掉電視,幫我把書包背上/絢爛的煙花重回地平線/我脫下新衣?lián)Q上壹襲舊裝/雪花紛飛飄向天際/我沉入夢鄉(xiāng)你還在我身旁/

假如時光會倒流,人生倒序,那么你又會怎么活呢?

死亡是每壹個人潛伏的癌癥,那么你在面對自己是不是又會有所思考呢?


壹心理專欄·育兒心經(jīng):

養(yǎng)育小孩,先從愛自己開始

如何認識產(chǎn)后抑郁癥?

假如壹個小孩是壹顆種子,那么育兒心經(jīng)的目的就在于如何更好的呵護這顆種子成長成健康,茁壯,根基牢固的大樹,是為日后成人的風霜雨打,兀自綻放做好準備。解決小孩所面臨的問題就好像處理好自然災害,而體諒是這顆種子的雨露,愛將成為這種種子的陽光,于成人也是再回首走過的路,再次認識自己,再次處理好身上的痂傷,再次成長。

更多作者文章,可掃描貳維碼關注:育兒心經(jīng)專欄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