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女生說,她是個總向別人道歉的人。道歉,已經(jīng)成為了她的習慣性模式。無論遇到什么事情,也無論自己有沒有做錯,看到別人生氣,自己就會忍不住地向別人道歉。但是自己的內(nèi)心并不是真心想要道歉,很多時候,只是為了可以快點的把事情過去," />

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你明明受了委在線心理專家屈,為何還給別人道歉

更新日期:2021-08-28 03:00:05  來源:pltea.cn

導讀">有位女生說,她是個總向別人道歉的人。道歉,已經(jīng)成為了她的習慣性模式。無論遇到什么事情,也無論自己有沒有做錯,看到別人生氣,自己就會忍不住地向別人道歉。但是自己的內(nèi)心并不是真心想要道歉,很多時候,只是為了可以快點的把事情過去,...

">

有位女生說,她是個總向別人道歉的人。


道歉,已經(jīng)成為了她的習慣性模式。

無論遇到什么事情,也無論自己有沒有做錯,看到別人生氣,自己就會忍不住地向別人道歉。



但是自己的內(nèi)心并不是真心想要道歉,很多時候,只是為了可以快點的把事情過去,快點平息沖突和情緒。

她說自己打小就被教育,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順著別人的心情,自己就會少點麻煩,別為壹點小事情爭輸贏。

但,反而越是發(fā)現(xiàn)自己很沒有原則。自己總是在道歉,和朋友有矛盾了道歉,同事領導不高興了道歉。

有時候也會覺得自己很窩囊,明明不是自己的錯就道歉,雖然這樣做,也確實可以不用再去面對別人的情緒,可卻不得不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沖突??偢杏X自己很委屈很受傷,憤悶不滿越來越多,常常因此自責,甚至自我破壞。


為什么明明是自己受了委屈,卻反而去給別人道歉?

-01-

心理學家萊因說,存在就是被感知。

壹個人的存在感,來自于他的感受被另壹個人看到。也就是說,你感知到了我的感受,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是這般存在著。

相應的,不存在感,就是你的感受沒有被確認。

有位來訪者說,讀小學的時候,去親戚家拜年,大人們在樓下聊天,她在樓上看電視。后來大舅上來了,坐在她旁邊和她壹起看電視,后來不知怎么的就把她抱了過來。壹開始,她還以為是大舅在逗她玩,抱著她不讓她走。

后來,大舅開始親她,雖然那時候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心里卻非常害怕。回家之后,告訴了媽媽,結果媽媽卻狠狠的罵了她不要臉,罵她沒事搞事。

她又羞又愧,自己并不是想要搞事情,甚至也害怕是不是發(fā)生了什么大事,她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



她感受到了媽媽對這件事情的態(tài)度,而她在媽媽的態(tài)度中,感覺自己充滿了羞恥,她覺得自己的存在就是個錯誤。

后來無論遇到了什么事情,她都不敢,也不愿和父母去說。

所有的委屈,都得獨自消化。消化的不僅是委屈,還有藏著委屈背后的羞恥感。這種羞恥感,就是你的感覺不重要,你的存在也不重要。

-02-

羞恥感,是壹種靈魂之殤。

它會讓我們自我貶低,內(nèi)化的羞恥感,會讓我們覺得自我有缺陷,甚至你沒有經(jīng)歷任何的外部事件,你僅僅會因為自身的存在而感到羞恥。



就像那位被性侵的來訪者,媽媽的態(tài)度,讓她覺得自己的存在是羞恥和錯誤的。

去年的熱播劇《夏至未至》里面,程柒柒因為和李嫣然打架,被請到教導處,程媽媽要柒柒給嫣然她們道歉,柒柒覺得自己沒有錯,她不愿意道歉,因為是對方先動手的。

但是,自己的媽媽不但沒有向著自己,連基本的公平也做不到。

再想到平時的家庭生活中,媽媽也不向著自己,無論是誰錯了,最終都要柒柒去道歉,她覺得非常委屈和難過。

這也是柒柒性格變得扭曲的重要原因,她從開始的單純無邪到后來的充滿心機,她從這壹端走向另壹面。


背后的動力,無非也是為了渴望壹份愛。

壹個人最初的存在感,就來自于他的感受被父母所看到。不存在感,便是父母對小孩的忽視與否認,沒被愛照見,存在的本身就像是錯誤的。

日本作家太宰治說:“我的壹生充滿羞恥。我甚至都猜不出正常人的生活該是什么樣的?!?/p>

所以,也就有了他那句自殺遺言“生而為人,對不起”。

羞恥,是渴望得到愛,但又害怕得不到愛。

-03-

我們都渴望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當我們連自己都不能保護自己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受到深深的無助感,這種無助感也會引發(fā)強烈的屈辱和羞恥。



很多從小被父母經(jīng)常打罵,甚至是被虐待的小孩,很容易會把事情歸咎于自己。

他們會想,如果自己聽話,表現(xiàn)得更好壹些,爸爸就不會打自己了。他們也可能會覺得,連自己都保護不了,真的很窩囊。

在面對忽視或打罵的時候,小孩通常會很容易怪罪自己:父母之所以這樣對我,是因為我做得不夠好,也許是我不值得被重視,不值得被愛。

我們不能自我保護,甚至都不敢渴望父母的保護和安慰。最難過的是,我們不得不面對這個真相。

羞恥,源于不想被看見的事情被看見了。

我們不想去看見,也害怕去看見。

而我們最怕看到的真相,是自己從來沒有得到愛,自己壹直在可憐的渴求著壹份愛。


-04-

當體會到羞恥感之后,小孩可能會啟用反向形成、合理化等防御機制,來保護自己的內(nèi)心不再受到更多的傷害。

所以,即使是自己受了委屈,會去跟對方道歉,會把錯誤歸集于自身,會想著如果不是自己的問題,父母就不會打罵我了,別人就不會不高興了。

受了委屈還去道歉,很可能是我們太害怕,害怕連最壞的關系都沒有了,沒有了關系,也就無法證明自己的存在。

用反向形成、合理化的防御機制,是為了給自己壹個不那么受傷的謊言:不是他們不愛我,只是我做得不夠好。


羞恥,讓我們真正害怕的地方,或許是因為它暴露了自己最脆弱無助的樣子。

對愛的渴求,竟成了自己生命中的羞恥。

-05-

心理咨詢的價值,也在于來訪者的感受被看到。

在心理咨詢的中,咨詢師會允許來訪者表達自己的情感創(chuàng)傷。因為來訪者在表達自己的情感創(chuàng)傷時,壹般會帶有著羞恥感。

比如有位來訪者,覺得自己遲到是大逆不道的行為。他擔心,咨詢師會怎么樣看他,是否會心里不高興等等。

而咨詢師對他的回應是,無論你遲到多少分鐘,你都為這次的咨詢付過了費用。

這樣的回應,不僅給了來訪者傳遞了接納,同時也將來訪者的注意力,放到了他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件事上,這樣他就不再局限于遲到的行為上,從而也減輕了他的內(nèi)疚與羞恥。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我們所有人都是帶著自己的毛病,和這些毛病所附加的羞恥感而活著的。

羞恥,是我們隱藏得最深的情緒和感受,我們甚至會為自己懷有羞恥感而感到羞恥。

不承認痛苦的存在,就沒辦法擺脫痛苦。


防御機制曾在我們最難受的時候保護了我們,但同時也讓我們習慣了不去正視過往的創(chuàng)傷。


沒有得到愛和接納,那是創(chuàng)傷。我們不敢面對創(chuàng)傷,沒有能力面對創(chuàng)傷的時候,這就形成了羞恥。

只有當你看見了過去和現(xiàn)在行為模式之間的聯(lián)系后,你對自己就會有了更深的理解。


你所做的,你的行為模式,不過是想讓當年受傷的小孩可以活下來,那是出于對自己的保護。

當你可以這樣看待自己的時候,內(nèi)心的自我攻擊也會減少。同時,也意味著,你成年人的部分和力量,正在逐漸的增強。



作者:吳在天,貳級心理咨詢師,心理行業(yè)從業(yè)7年,始終在自我成長的路上。:吳在天(ID:wztroom)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