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吃虧躁狂不是福

更新日期:2021-08-31 16:19:20  來源:pltea.cn

導讀盧正華在我們的心理咨詢工作中,被很多年輕人問起:“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嗎?”也聽過無數(shù)人埋怨,生活和家人如何對自己不公平。這往往是壹個人怨懟世界的壹個主要原因。也許在我們接受的教育中,充滿的是“按勞取酬”的認識,也許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我們的父母在對我們每壹個小孩的教育中的力爭公平中,會讓我們認為這個世界原本是公平的。其實你在生活中會發(fā)現(xiàn)壹個悖論,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口口聲聲肆處尋找公平的人...

盧正華

在我們的心理咨詢工作中,被很多年輕人問起:“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嗎?”也聽過無數(shù)人埋怨,生活和家人如何對自己不公平。這往往是壹個人怨懟世界的壹個主要原因。

也許在我們接受的教育中,充滿的是“按勞取酬”的認識,也許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我們的父母在對我們每壹個小孩的教育中的力爭公平中,會讓我們認為這個世界原本是公平的。其實你在生活中會發(fā)現(xiàn)壹個悖論,你會發(fā)現(xiàn),那些口口聲聲肆處尋找公平的人,其實并不是公平的捍衛(wèi)者,而是在換壹種語言再說他們沒有得到特殊的照顧。他們在說自己要得少的時候,其實是在說他們感覺別人得到的比自己多。大多數(shù)這樣的的人,嘴上談著公平,心理想的其實卻是自己沒占著便宜。這種認識,是造成你人際關系出問題的壹個重要原因,是你給自己挖的第壹個陷阱。

世界是公平的,這句話可能是參照能量守恒定律說的。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許真有其事,就是我們活的不夠久就罷了。如果我們在此糾纏,就會生出很多情緒,桎梏了自己的心靈,捆住了自己的手腳。

提到公平,我們祖先在文字上就有兩個字很好玩,壹個是衡,壹個是秤。其實衡就是秤上的桿,只要秤砣對了,秤桿就平衡了。這個衡其實就是公平。那么這個衡是靠什么來取得的呢?是靠減少秤盤里的東西,還是減少秤桿里的秤砣呢?這才是壹個真的學問。就是衡從哪里來?衡是找來的。

我們的祖訓告訴我們:“吃虧是福?!睘槭裁闯蕴潟歉D兀恳驗槌蕴澅旧聿皇歉?,讓你自己不被吃虧這件事困擾了情緒,才是福。這是老祖宗幫你找的平衡。不衡量不計較,不被自己的認識困住,才是你的福。

人生的第貳個陷阱叫將心比心。這和第壹個是連在壹起的。我們總是用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去要求別人的行為,結果越比越失望,越比覺得自己越吃虧,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記住,別人永遠是別人,你將你的心永遠比不了別人的心。

只有傻小孩才會想,我今天給你壹個饅頭,明天你就會還給我壹個或者比壹個更多的饅頭。

如果別人沒這樣做,你就會很生氣。這就是在深層心理學里反復提及的界限。界限就是心理的疆界,建立起來界限之后,你就能夠區(qū)分,那些是你的,那些是別人的,就不會要求別人會和你壹樣。你和別人的溝通就變成了兩個人的溝通,而不是自己和自己期望的溝通,你就能夠允許別人成為別人,別人和你不壹樣。

比如你自己有兩個饅頭就會主動分給別人壹個,你每每這么做的時候,雖然心里也有不舍得,你還會這么做,突然有壹天,你發(fā)現(xiàn)別人有肆個饅頭,不但沒有分壹個給正在挨餓的你,并且有兩個已經(jīng)霉變了。你看到這個也不會生氣,而是知道他是別人,那是他的做法。

你向他要,他給你了,你很高興,他不給,你也不難過。因為他是他,他不是你。你大方并不能改變他的小氣。這就是心理界限。將心真的比不了心,所說的將心比心,只適用于壹種情況,就是,你在別人身處苦難時,用心去理解別人的難受(對方是受虐狂除外)。

第叁個人際陷阱是你的想法我早知道。這就是認知治療中的度人之心。代表性語言就是:“你壹定是……”,雖然嘴上不說,心理也是這么想的。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往往在生別人的氣的時候,實際上是被自己氣著了,是被自己怎么氣著的呢,就是被自己的這個想法氣著了。

比如,早晨起來,你同寢室的同學去買早點,回來給你帶回來壹杯牛奶,兩根油條,放在你的床邊就走了。你起來看見就特別生氣,因為他早該知道你喝牛奶拉肚子,還給你買牛奶,況且你也很少吃油條,等你起床油條涼了更沒法吃了,他這不是成心的嗎?于是你非常生氣。

本來給你帶早點的同學還以為幫你獻了殷勤,全不知道你到底犯了什么病,那么生他的氣。你再仔細想想,去了你心里的那些“應該”,他是別人,不是那么關注你,也沒那么了解你,你也沒有告訴過他你早點吃什么不吃什么,那你的氣到底是和誰生的呢?多半是和你自己生的吧?知道了這些,你就會知道,度人之心,其實是自己給自己挖的陷阱。

只要你不跟膽小的人壹起去冒險,不和小氣的人談錢,不在好嫉妒的人面前自我表現(xiàn),不和偏執(zhí)的人發(fā)生爭論,不跟老板比誰說了算,那就是很好的避開了別人的不美好了。這樣的回避不是怯懦,也不是虛偽,而是大氣和智慧。人際交流的目的,就是要愉悅別人和愉悅自己。

1.有偏執(zhí)傾向的人選擇離你很遠背對這角落的座位(那里不會有人偷偷接近)

2.有廣場恐怖癥的人會坐在客廳的壁柜里(也就是說,如果他能給你的咨詢室也安壹個的話)

3.有依賴傾向的人會問你該坐在哪兒,什么時候入座,能不能把外衣掛起來

4.精神分裂癥通常坐在你身后或別的不用直接對視的地方

5.焦慮的人從這個座位挪到那個座位,或踱來踱去的咬指甲

6.抑郁的人通常選最不舒服的座位坐

7.酒依賴的人常坐的離你很遠,以免你聞到他的酒味

8.壹個自戀的人會將椅子挪到能清楚看到單面玻璃中自己的位置,她會看自己的影像多于看你

9.有逆反傾向的人會問你最喜歡哪把椅子并坐到上面去

10.有反社會傾向的人會坐你的椅子,同時也許會喝你的咖啡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