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dǎo)讀隨著心理學(xué)常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特別是為人父母者,更是希望養(yǎng)育一個“情緒平和”的孩子。講真,作為一個養(yǎng)育著16歲青春期女兒的媽媽,我近來也常常反思自己這些年來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得失。省悟到如果孩子情緒“有問題”鬧別扭,原因通常是在家長身上。01陪伴孩子的成長,接受孩子正常情緒的表達。女兒三、四歲時,我?guī)缀趺總€月都要出差。每次出差都是十天半個...
隨著心理學(xué)常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情緒管理的重要性。特別是為人父母者,更是希望養(yǎng)育一個“情緒平和”的孩子。
講真,作為一個養(yǎng)育著16歲青春期女兒的媽媽,我近來也常常反思自己這些年來在孩子教育方面的得失。省悟到如果孩子情緒“有問題”鬧別扭,原因通常是在家長身上。
01
陪伴孩子的成長,接受孩子正常情緒的表達。
女兒三、四歲時,我?guī)缀趺總€月都要出差。每次出差都是十天半個月,只能把她“扔”到奶奶家里。這個“扔”字,是她后來有一次鬧情緒發(fā)脾氣講的,她含著眼淚:“我小時候你們不管我,把我扔奶奶家……”我
和她爸爸聽到的潛臺詞是:我小時候你們都不管,現(xiàn)在也別來管我。
說這話時,她已經(jīng)是個14歲的小少女了,明顯地叛逆。
當年出差時,每每想孩子了或她想我了就會打電話。當年還沒有微信奶奶家也沒有WIFI沒法視頻。電話里,她最常問的一句話是:“媽媽,你哪天回來?”
有次我說周六回家,結(jié)果周六因為工作上的事沒能返回。打電話給家里,她“哇”一聲就哭了,大叫:“媽媽你說話不算數(shù)!你說話不算數(shù)!……”明顯地情緒特別激動。
電話里接著傳來爺爺奶奶哄她、批評她的聲音:“你媽媽得工作!你怎么這么不懂事呢?!你媽媽上班不是為了給你買好吃的買玩具嗎?!……”
然后奶奶接過電話,對我說:“你以后不回來就別往家打電話啦!引導(dǎo)著她哭!沒事就掛了吧!!……”
如今,每每回想起掛電話的那一刻,心里還隱隱作痛。換作現(xiàn)在,會立刻買票、打車連夜返回家,擁抱那個哭泣的小孩——真的,你又不是需要日理萬機,有什么工作比當媽更重要嗎?有什么要事比安撫和陪伴孩子更重要嗎?
三、四歲的小孩,十幾天不見媽媽,想媽媽想到難過、想到哭是正常的情緒反應(yīng),卻被長輩(包括我這個媽媽)誤讀為“不懂事”。她內(nèi)心該有多么地?zé)o助?
我不知道放下電話后,家里人是如何安撫她的情緒的。后來回家,明顯地感覺到女兒的疏遠。她是顯得“懂事”了,可誰又知道小小的她那天晚上經(jīng)歷了怎樣的情緒掙扎?
現(xiàn)在想想還非常后悔。而人生中的有些后悔無法彌補,特別是你錯過的孩子成長。
我有個朋友,兒子18個月大的時候,因為沒有長輩照顧也請不起保姆,為了工作,就把孩子送到了托兒所,那種“托幼班”當年特別并不少見。后來,她兒子的整個童年、少年期都特別地個性和倔強,經(jīng)?!案议L對著干”。后來,她反思自己說此生做過的最后悔的事就是那么早把孩子交給了“別人”,讓孩子從小就沒有安全感,錯過了對兒子童年的陪伴。
一個媽媽,要陪孩子一起成長,才能識別出孩子的情緒背后的訴求,同時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問題。
02
看到孩子情緒背后的需求
孩子小時候,常常粘著大人,想跟你上街,想跟你去上班,你走到哪想跟到哪……那是孩子的一種依戀,是所謂母女父子親情一場中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
女兒從小有自己的房間和床,但四、五歲的時候才做到真正的分床睡。當很堅決地告訴她“你這么大應(yīng)該自己睡了”的時候,每晚她都會跑到我床上“賴”一會兒,要求:媽媽摟著睡!媽媽再摟我一次吧……有一次就還會有下一次。
有天晚上我心情不好,很堅決地攆她回自己房間,實在不厭其煩了,吼她:“滾你自己屋去!”她本來在被窩里跟我鬧,聽到這話,就轱轆一下爬下床,說了讓我這輩子都難忘的一句話:哼!等我長大了,你想摟我都不讓你摟!
沒用她長多大,后來就想摟著她睡都不讓了。現(xiàn)在,更是想都不要想,你低聲下氣問:“今晚摟你睡吧?”人家肯定是“不要!”
真是自討沒趣。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孩子的“粘”是情感需求的最正確表達,反而是我這個媽媽“情緒失控”。四、五歲的孩子已經(jīng)能懂得淺顯的道理了,完全可以采取“講道理”的方式,跟孩子溝通諸如“自己睡”的問題?;蛘吲愫⒆由洗?講故事、讀繪本,等他(她)踏踏實實地睡了,再離開孩子的房間,而不是生硬地、用野蠻人的方式回應(yīng)孩子渴求“媽媽的愛”的情緒。
可惜很多道理,都是孩子長大后才“省悟”到的。
孩子長到十幾歲,想讓他(她)陪自己逛街、去參加一場喜宴、或者跟爸媽到公司……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他們說長大就長大了,我現(xiàn)在倒是覺得父母實在應(yīng)該珍惜小孩子“粘人”的那幾年。不然,等他們長大了,你想粘都粘不上了。
03
孩子的每一種情緒背后都是對愛的需求
我是個后知后覺、稀里糊涂把孩子養(yǎng)到16歲的媽媽,好在孩子心智比較健康,情緒也平和,跟周圍的同學(xué)、朋友都玩得不錯。記憶中她發(fā)過一次特別大的脾氣,因為“過生日”。
有次我外甥過生日。因為恰好是周六,家人聚在一起用餐,妹妹還訂了個大蛋糕。我對外甥說:“生日快樂”,并提議大家唱“生日快樂歌”,自己還帶頭唱了起來。
女兒在一旁就眼淚打轉(zhuǎn),跟我發(fā)飚:我過生日你連“生日快樂”都沒跟我說!你都沒給我唱生日快樂歌!
那一年她12歲。半個多月前她見過完生日,因為那天因為是工作日,她也要上學(xué),我提前下班去給她訂了蛋糕,買了禮物,的確沒跟她說“生日快樂”,也沒唱生日快樂歌。就因為這個,你也攀比?也值得你在表弟生日這天發(fā)飚抹眼淚?!
披頭蓋臉就把她熊了一頓,全家人都批評她做得不對。那天中午,她連飯也沒吃。我也很生氣——覺得她,不懂事。
可是,可是,后來我檢討了一下自己。難道真的是孩子錯了嗎?還不是因為我這個當媽的粗枝大葉所致?孩子需要的是被重視、是被別人看到的感覺,蛋糕都買了,為什么不說聲“寶貝生日快樂?!”為什么不問一下生日想怎么過?點起蠟燭跟她一起唱“祝你生日快樂!祝你生日快樂……”沒有過生日的儀式感,孩子感到了差距。
孩子是感性的,她的情緒是真實的情感的表達,沒有掩飾。如果當時能感知到,就應(yīng)該是另外的解決渠道,可以是擁抱,可以是語言上的安慰,至少讓她知道:爸爸媽媽都是愛你的!
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指責(zé)孩子:這點小事你也哭,懂不懂事?!
不懂事、不了解的是大人啊!
當孩子有不明來由的生氣、憤怒、悲觀或沮喪等情緒時,他們會直接表現(xiàn)或表達出來。父母不妨內(nèi)省一下、停下腳步耐心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發(fā)生了什么,認真傾聽孩子表達情緒,用共情的方式去認可、去擁抱,并且運用一些方法來引導(dǎo)孩子安全地表達各種情緒,接受孩子的情緒,是為了讓孩子、也讓自己更好地成長和成熟。
“愛是一切的根源”。帶著愛,就很容易洞察孩子情緒背后的真相。養(yǎng)育出一個情緒平和的孩子,才是父母教育最大的成功啊,畢竟,情緒平和,會讓親子關(guān)系、家庭關(guān)系更融洽,情緒平和,會幫助孩子更容易獲得輕松和快樂。
作者:丁是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