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曾磊|壹心理專欄作者“畢業(yè)參加工作之后,每周都有那么肆伍天不想上班的節(jié)奏……”,這樣的情況你有沒有遇到過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很有可能已經成為“厭班癥”群體當中的壹份子啦!莫名其妙的辭職沖動不久之前,我收到了壹封陌生人發(fā)來的郵件,閱讀之后才了解寫信給我的是曾經在讀書的時候參加過我的講座的壹位同學?,F(xiàn)而今他已經離開學校,在壹個企業(yè)里工作了壹段時間,而寫這封信的原因是此時此刻的...
曾磊|壹心理專欄作者
“畢業(yè)參加工作之后,每周都有那么肆伍天不想上班的節(jié)奏……”,這樣的情況你有沒有遇到過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就很有可能已經成為“厭班癥”群體當中的壹份子啦!
莫名其妙的辭職沖動
不久之前,我收到了壹封陌生人發(fā)來的郵件,閱讀之后才了解寫信給我的是曾經在讀書的時候參加過我的講座的壹位同學?,F(xiàn)而今他已經離開學校,在壹個企業(yè)里工作了壹段時間,而寫這封信的原因是此時此刻的他開始為壹件事情感到焦慮,那就是要不要辭掉當前的這份工作……郵件當中他分享了自己從入職前后到當前階段的內在感受。如果說剛開始投簡歷和準備面試的時候是壹種夾雜著的期待和忐忑的激動之情,那么當他拿到offer進入職場之后卻越發(fā)的覺得現(xiàn)實的職業(yè)生涯和之前的期待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差距。
比如,他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壹些既瑣碎又無聊的輔助性工作,并沒有那種讓自己能有成就感的“大項目”讓自己參與其中。還有就是自己跟隨的“前輩”似乎也對自己并不怎么友好和投入,除了在工作上吆來喝去,有事沒事挑挑毛病之外,基本上沒有跟自己有過更多的交流。如果工作內容不太讓人“滿意”,壹起共事的同事、領導不是那么的“投緣”,至少在薪水上還是要給自己壹點點安慰的吧?但是實際情況就是他遇到了摳門老板開的摳門公司,不僅基本薪酬沒有什么特別之處,連平時晚上的加班加點和周末的忙前忙后都沒有誰說過要給加班工資。
面對著著諸多的無奈,他已經做出了離職的打算,希望通過尋找新的工作機會來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期待和抱負。但是在壹次與老同學的交流當中,他發(fā)現(xiàn)身邊不少壹同走出校門的同窗好友似乎都跟自己處在了壹個極為相似的境遇,似乎沒有幾個人處在比自己更好的壹種狀態(tài)之下……
究竟是要跟隨自己的內心選擇辭職?還是咬咬牙繼續(xù)“堅守”下去?這是此時此刻他所面對的最大的選擇困惑。
迎接變化的心理反應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被當成問題提出來的往往不是真正關鍵的內容,更多的只是容易被我們捕捉到的表象,所掩蓋的是我們內心當中客觀存在但又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的內在訴求。而對于在剛剛離開校園進入職場的群體當中極易出現(xiàn)的“厭班癥”來說,與其把它描述成壹種結論性的“問題”或者“癥狀”,倒不如理解為壹個職業(yè)生涯發(fā)展過程當中必然經歷的“過程”——每個人都會經歷,只不過時間長短和影響程度會因人而異。
為什么會經歷這樣壹個過程呢?答案就是迎接變化對于人類來說本身就是壹種極具挑戰(zhàn)的事情?;蛟S我們還能夠回想起自己或者其他的小孩在第壹次離開家長的陪伴去上幼兒園的情景,相信能夠做到突然發(fā)現(xiàn)父母不在身邊還能淡定的跟其他小伙伴做游戲而不是哭著找大人的小孩還是比較可貴的——除非是在上幼兒園之前已經開始被訓練著(或者被迫)離開父母家人的視野與其他陌生人相處。其實,無論長到多大,我們內心當中總有壹個需要在“父母家人”的監(jiān)視下才能安心的長不大的小孩,而扮演這個“父母家人”角色的則是我們已經熟悉的外在環(huán)境。
而對于壹個剛剛進入職場的新人來講,他所習慣的校園、宿舍,以及整日相處的老師、同學,在全新的工作環(huán)境之下已經不復存在了……既然初進幼兒園的小孩有權力哭著找父母,對于那些并不完全適應職場環(huán)境的新人來講,對工作產生厭煩其實是壹種很正常的反應,而辭職背后的善意也是因為他們在努力尋找理性的工作環(huán)境——只不過他們的善意和努力有可能讓自己和雇主的境遇都變得更糟。
發(fā)掘擁有的成長資源
為什么幼兒園的小孩并不是每壹天都哭著找家長,而是慢慢的(或者很快的)習慣了幼兒園的生活模式,甚至在周末還會想著下周遇到xx小朋友會壹起玩什么游戲?如果從焦點解決心理教練的視角來看,即便“哭鬧”是壹種常態(tài),那么總是會有不哭不鬧的“例外”存在,而我們要關注的就是為什么會有例外的存在?如何通過我們力所能及的努力讓“例外”更多壹些?
回到職場新人的“厭班癥”話題上,如果我們把關注的焦點放到“為什么討厭上班?”之上,那就意味著我們會為此找到前面提到的壹大堆解釋的理由,并且因為這些理由都是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自然也就注定了所遇到的問題是無法解答了——既然如此,那就只能通過走人來壹了百了了。
與之相反的,如果將關注的重點放在積極正向的“例外”之上會有什么不同呢?那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完成瑣碎和重復的工作并提出申請之后就會有新的任務逐漸交到我們手上,看似不近人情的同事也會在我們順利完成工作并主動詢問其滿意程度之后給予認可和肯定,而加班加點原來也是可以選擇性的拒絕不必完全屈從的……
其實當我們處在“厭班癥”之類的生涯發(fā)展的尷尬階段的時候,與其換壹個外在的環(huán)境試圖通過從頭再來,還不如在壹個環(huán)境當中踏踏實實發(fā)掘和運用好自己本身就具有的資源和能力,這跟打牌其實是壹個道理——總是抱怨手氣不好的人其實問題在于牌藝不精,真正的高手關注的是如何把已經攥到手里的牌的價值發(fā)揮到最大!
作者簡介:生涯小廚大曾(曾磊),過程咨詢顧問,后現(xiàn)代心理教練,taatni認證講師,國際認證eap專員,國家貳級心理咨詢師,中國首批cccp(合作對話實踐專業(yè)認證)獲得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進中心項目主管,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