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王金現丨壹心理專欄作家存在感,是對自我存在的壹種感觸、確認、肯定和欣賞。對于y來講,那次經歷壹直就像個夢魘。那天晚上,他在宿舍里讀完書后倒水洗腳,準備休息。猛然間壹位同學對他大發(fā)雷霆,斥責他翻書的聲音太大,倒水的聲音太大,說他是個自私自利的人,完全不顧別人不考慮對別人的影響。強大的窒息控制了y的身心,讓他的自我存在感瞬間就崩潰了。他感覺自己真的是壞透了,全身上下,里里外外壹無是處,完全是壹個...
王金現丨壹心理專欄作家
存在感,是對自我存在的壹種感觸、確認、肯定和欣賞。
對于y來講,那次經歷壹直就像個夢魘。那天晚上,他在宿舍里讀完書后倒水洗腳,準備休息。猛然間壹位同學對他大發(fā)雷霆,斥責他翻書的聲音太大,倒水的聲音太大,說他是個自私自利的人,完全不顧別人不考慮對別人的影響。
強大的窒息控制了y的身心,讓他的自我存在感瞬間就崩潰了。他感覺自己真的是壞透了,全身上下,里里外外壹無是處,完全是壹個十惡不赦的壞人。似乎全世界的人都批評他,排斥他,再也沒有喜歡他了,沒有人會跟他在壹起了,所有人都會嫌棄他、討厭他,所有的人都會跟他過不去。他似乎成為壹個人人都可唾棄,人人可誅伐的公敵。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y處處小心,時時謹慎,連呼吸都不敢大聲,上課翻書時,都擔心會吵到鄰座。他覺得自己隨時會做錯事,會遭到別人厭惡。最后,他再也無法繼續(xù)待在學校選擇了輟學。
y的自我存在感,小時候就被他人剝奪了。
y小時候,有個嚴厲苛求的母親。記憶中,似乎不管y做什么,母親都會斥責他懲罰他。打得很重的那種懲罰,還經常威脅說再也不要他了。母親對事情不問青紅皂白;打他也不告訴他什么原因。這讓他困惑、迷茫而膽怯,不知道錯在哪里,卻似乎總會做錯事情。他期待自己壹定要把事情做得更好,所以處處小心謹慎、甚至高度警戒、恐懼。
爸爸長年不在家。爺爺奶奶總說,只要上學,只要學習好,將來啥都不怕了。
y在小學、初中成績壹直很好。可是高中時的競爭太激烈了,他的學習成績稍有下滑,他就感覺自己徹底完了。緊張、恐懼,提心吊膽,漸漸地,他覺得自己真的不行,真的很沒用,真的是自己不好。他極度抑郁而自殺,只是及時被人發(fā)現,沒有造成嚴重后果。后來,他考上了壹所不理想的大學。再后來,就發(fā)生了跟宿舍室友之間的事情而輟學。
每個人在生命的初期,都需要依賴父母(他人)而存活。自我的存在感,就是從父母對自己的回應中被映像的。如果父母及時回應小孩的需要,呵護小孩的感受,肯定小孩的行為思想,鼓勵小孩的欲求夢想,那么小孩就能得到良好的自我感覺,對自我的存在感覺滿意。
相反,如果父母不能正確標識小孩的行為,不能及時回應小孩的內心需要和感受,如同壹個人在空間里找不到參照系,那是無法定位自己的,也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對y來說,在苛求的母親那里,他的任何行為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想法都是被限制的。在他的內在世界,不管怎樣都無法討得母親滿意,而且不能知道自己錯在什么地方,也因此無法在母親的回應的參照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爸爸長年在外打工,那么遙不可及,同樣不能為y提供任何幫助和支持。
爺爺奶奶為他樹立了學習好的標尺,但是這個標桿太過單壹脆弱。好比只有壹個單向的橫坐或縱坐標,根本無法標定他的空間位置,因此無法支撐起他的自我,讓他對自己有良好的價值感??梢哉f,y的自我存在感,從小就被剝奪了,或者說開始就沒有建立起來。
從夢魘壹樣的感覺中走出來,跟自我存在感連接,才能讓y活出真正的自己,漸漸變得自信而從容。
第壹步,表達自己的合理訴求。在壹個具體的情景中,那是在上課期間,y忽然擔心自己翻書的聲音會打擾到同桌,于是壹陣緊張。引導y說出自己的內心話:我翻書的聲音可能會吵到你,這讓我很擔心??墒俏乙惨x書學習,翻動書頁我只能盡量小聲點,但不可能不發(fā)出壹點的聲音,請理解我。說出這番話之后,y說感覺輕松了不少,而且他覺得同桌未必是想像中很苛刻的人。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如同在壹張白紙上畫出了壹個點。
第貳步,找到壹個可以抱持他的人。當y內心有苦衷的時候,有隱情的時候,或者覺得自己被人冤枉的時候,他可以找到壹個人傾聽他、理解他、支持他、幫助他。讓他感覺自己再也不是孤單孤立的,有理也沒處可說的。咨詢師的存在,給他提供了這樣的抱持、映像。這就如同為那張白紙上畫出的那個點,建立了壹個立體坐標系。那么,他就可以在這樣的壹個坐標體系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叁步,看到自己存在的資源。俗話說,空口袋立不起來。讓y挖掘并體驗到自己的優(yōu)秀品質,比如說他的“內省”品質等等,然后去欣賞那些品質,于是,他漸漸對自己的感覺好了起來。每個人能夠來到這個世界,都攜帶著壹定的資本,即各種特質,那就是存在之本。找到這些根本,找到這些品質,就如同在那個坐標系中畫出了壹道閃光的軌跡,那就可以不卑不亢地站在他人面前而不膽怯了。
蘇子悅
專欄回顧:修慧養(yǎng)心
感情中所有的不可能,都是有原因的
愛,越是付出就越是擁有
你變成現在這樣,都是父母的錯?
小孩,你需要來見心理咨詢師
跟小孩講道理,這不是愛
感情中,女人想要很多愛,男人想要很多性?
有錢,是壹種怎樣的內心體驗?
母愛的品質,決定兒女壹生的幸福
如何才能打破自己的人生模式?
如何才能讓工作變得讓人感到快樂?
為愛癡狂:愛上他人之前,先愛自己
職場團隊中的私人情感是如何影響工作的?
如何在人際交往中獲得安全感?
如何找回自己的自信?
小孩自殺,是因為得到的愛太少?
親子關系,并非全部是由愛構成的
你所不知道的強迫癥患者的痛苦人生
解決人生難題的關鍵,在于面對自己的內心
原創(chuàng)作者:王金現@修慧養(yǎng)心。以探索生命智慧,滋養(yǎng)心靈為己任。致力于咨詢實務,私人執(zhí)業(yè)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