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抑郁已經成為影響個體身心障礙的首要因素。在過去的40多年里,很多科學家都致力于去發(fā)現哪些因素可以增加或者降低抑郁的風險。根據抑郁認知理論(Abramsonetal.,1989;Beck,1976),認知易感性(cognitivevulnerability)是導致抑郁產生的重要" />

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還在睡懶撒旦的19歲逃妻覺?貪睡更容易讓自己變得抑郁

更新日期:2021-09-08 00:14:08  來源:pltea.cn

導讀">現代社會,抑郁已經成為影響個體身心障礙的首要因素。在過去的40多年里,很多科學家都致力于去發(fā)現哪些因素可以增加或者降低抑郁的風險。根據抑郁認知理論(Abramsonetal.,1989;Beck,1976),認知易感性(cognitivevulnerability)是導致抑郁產生的重要...

">

現代社會,抑郁已經成為影響個體身心障礙的首要因素。


在過去的40多年里,很多科學家都致力于去發(fā)現哪些因素可以增加或者降低抑郁的風險。


根據抑郁認知理論(Abramsonetal.,1989;Beck,1976),認知易感性(cognitivevulnerability)是導致抑郁產生的重要風險因素。


認知易感性是指個體在遭遇負性事件時,總是傾向于將負性事件的發(fā)生歸因為普遍和持久的原因或者推斷負性事件將引發(fā)其它的不良后果。


比如,某人失戀了,就變得非常自卑、自我否定,把失戀的原因歸咎于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和價值這種難以改變的東西;

比如,某人被領導批評了,就覺得是不是領導對自己有看法,是不是領導想要開掉自己,喜歡把壹件事情想得更可怕。


有研究發(fā)現,認知易感性較高的人患上重度抑郁的風險是認知易感性較低的人的7倍(Alloy,Abramson,Walshaw,&Neeren,2006)。


因此,過去的很多研究都希望改變個體的認知易感性,從而降低抑郁。


比如,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就是主要通過改變人的認知來干預和治療抑郁的壹種最常用的方法。


認知干預常常被當成抑郁干預的金標準(Hollonetal.,2014)。


但是,也有很多研究發(fā)現,認知干預的效果其實壹般。


甚至有研究者指出,對于大部分人來說,認知干預的效果微乎其微。


其原因是,認知易感性強的人,他們對事情的解釋和推測壹般都是偏負面的(如下雨了,然后覺得下雨的時候不想學習,考試可能會掛),而且這種消極的解釋和推測是不由自主的。


如果要讓他們換壹種方式(即所謂適應性的方式)來理解和推測這些事情(如下雨了,然后覺得正好可以去圖書館學習,不用出去玩了,考試更可能考好),便形成了固有的認知方式和新的認知方式的沖突,這種沖突會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遺憾的是,高認知易感性的人恰好缺乏認知資源,相對于低認知易感性的人,他們更加不能集中注意,有更差的認知靈活性(Watkins&Brown,2002)。


于是,與其去改變壹個人固有的認知風格本身,不如去改變認知易感性的發(fā)生效果。


壹個人對壹件事情的認識往往不是壹成不變的。


事實是,壹開始對于事情的消極認知并不是抑郁的重要預測因素,關鍵在于接下來的時間里,對這個事情是怎么認識的,尤其是壹個事情發(fā)生叁天后當事人的狀態(tài)是抑郁的重要預測因素(Haeffel,2011)。


那么,哪些東西可以去加強/減弱壹個人對某件事情的消極看法呢?也就是,什么因素可以去影響認知易感性的效果呢?


圣母大學的Haeffel(2017)通過叁個研究,考察了睡眠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壹,通過為期肆周的前后側問卷調查,調查了132位大學本科生的睡眠情況、認知易感性、生活壓力、和抑郁。


結果發(fā)現,那些認知易感性較高的個體在面對壓力的時候,如果睡眠質量還較好的話,會更加抑郁(相對于認知易感性較高,且面對壓力但睡眠質量較差的人)。換句話說,對于認知易感性較高的人,睡得不好,反而不會那么抑郁。


研究貳與研究壹類似,主要改變了睡眠的測量方法。研究壹中是用問卷進行睡眠質量的測量,研究貳改用腕式睡眠活動記錄儀客觀地記錄被試的睡眠狀態(tài)。


另外,實驗周期改為兩周,在第壹周,初測被試的認知易感性和抑郁,同時每天晚上帶著腕式睡眠活動記錄儀睡覺。第貳周,每天報告抑郁狀態(tài)以及對于特定事件的認知情況。


結果發(fā)現,高認知易感性且睡得較多的被試,抑郁是最嚴重的,與研究壹的結果壹致。那么,什么叫睡得多呢?有趣的是,當睡眠時間超過大約7個小時,高認知易感性的人就比低認知易感性的人會更加抑郁;當睡眠時間少于大約5個小時,高認知易感性的人就比低認知易感性的人反而會更不抑郁,也就是說缺少睡眠對低認知易感性的人影響更大。即,5小時(準確的是328分鐘)和7小時(438分鐘)是兩個關鍵時間點。


研究叁,采用實驗研究法,實驗持續(xù)兩周。選取了40名高認知易感性的被試(認知易感性得分超過總體70%以上),隨機選取20名進行進入睡眠限制組(每天睡眠時間縮短1小時),另20名被試進入控制組。


結果發(fā)現,在控制抑郁的基線水平后,睡眠限制組的被試比控制組的被試抑郁水平更低。


總之,叁個研究的結果支持作者的假設:對于高認知易感性的人來說,更少的睡眠能夠降低他們抑郁的風險,貪睡反而會讓自己更加抑郁。


為什么多睡反而會更加抑郁呢?


研究者認為:


(1)睡眠對于人的認知過程至關重要,睡眠過程會不斷鞏固記憶中的信息;

(2)睡眠更加偏好鞏固人的情緒信息,比如有研究發(fā)現,情緒事件的記憶與快速眼動睡眠的時長成正比;

(3)睡眠最偏好的是處理消極的情緒信息,那些高認知易感性的個體,每天晚上的睡眠都可能會進壹步加強和鞏固自己的消極情緒信息,睡眠越多,這種效果就越明顯。


值得說明的是,我們通常認為,睡得好是壹件好事。的確,研究也發(fā)現,良好的睡眠質量對于健康的心理功能非常重要(Irwin,2015)。


睡眠障礙往往與情緒障礙和多種形式的心理疾?。òㄒ钟簦┐嬖诿芮新撓?。


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


有研究者假設,對于那些遭受較大壓力的人來說,睡眠剝奪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生物學適應意義。


有時候,睡得不好可能是壹件好事,失眠可能帶有壹定的進化意義,少睡壹點可能會讓我們更少地形成和鞏固消極的認知,更少的睡眠或許可以帶來更加積極的情緒適應。


尤其是,對于那些本身就很敏感的人,要少睡壹點。


作者簡介:陳武,本文來源于公眾號心理學與生活(ID:psy_life),本賬號將定期更新國際國內的最新心理學研究進展,體現心理學研究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把研究報告的結果用通俗的語言表達,讓大眾了解心理學的意義和價值,讓心理學研究者體會到心理學研究的樂趣。


責任Spencer鄭錦燕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