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dǎo)讀afeillee小的時候,讀過很多很多童話,唯獨沒有完整的讀過彼得潘。當有機會拜讀這部經(jīng)典的時候,已經(jīng)是很久很久以后。沒有了小孩的視角,最初只會覺得這部著作實在寫得有些莫名其妙。再然后,學(xué)著用心理學(xué)的觀點去重溫這部書,才覺得,那些莫名其妙逐漸明朗。在《彼得潘》的開頭,作者便寫...
afeillee
小的時候,讀過很多很多童話,唯獨沒有完整的讀過彼得潘。
當有機會拜讀這部經(jīng)典的時候,已經(jīng)是很久很久以后。沒有了小孩的視角,最初只會覺得這部著作實在寫得有些莫名其妙。再然后,學(xué)著用心理學(xué)的觀點去重溫這部書,才覺得,那些莫名其妙逐漸明朗。
在《彼得潘》的開頭,作者便寫道:所有的小孩都是要長大的。人壹過兩歲就總會知道這壹點的。兩歲,是壹個結(jié)束,也是壹個起點。
為什么是2歲?我曾經(jīng)百思不得其解。絕大部分人不會記得2歲時發(fā)生的事情,我?guī)缀跏菑?歲開始才有比較清晰的記憶。那么,究竟為什么是2歲?而且作者那么篤定這壹點,不惜用強調(diào)的語氣重復(fù)再重復(fù)?
后來,發(fā)展心理學(xué)告訴我:嬰兒在17-24個月的時候,能夠認識鏡子中的自己。
我想,應(yīng)該是這個原因吧,因為能夠認識了鏡子中的自己,于是能夠更加明確的區(qū)分我和非我,界限由此形成,成長由此開始。
那么,為什么彼得潘拒絕成長?
也許是因為,彼得潘是受傷的小孩,他是壹個被母親拒絕的小孩。
所以在故事中,彼得壹直在追尋著母愛。
所以,在溫迪問彼得潘“你對我的真實感情究竟怎么樣?”的時候,彼得潘回答說“就像壹個孝順的兒子壹樣,溫迪。”不只對溫迪,對于小仙子叮叮鈴,對于印第安公主虎蓮,彼得潘也是同樣的要求——做他的母親。
然而彼得潘理想的母親壹定不能是成年人,因為拒絕了他的親生母親就是壹個成年人,他是否把母親拒絕他的理由歸結(jié)為“母親是壹個成年人”?所以,他拒絕長大,拒絕成年的溫迪做他的母親,而是選擇溫迪的女兒、女兒的女兒,循環(huán)往復(fù)。
也或許,他拒絕長大的理由是要把自己定格到被母親拒絕之前,那時候,對于母親的愛他深信不疑:母親會永遠愛我,那扇窗永遠為我開著。
永遠也長不大的彼得潘,他真的快樂嗎?
我想,他或許有很多快樂的事情,但并不是永遠都那么沒心沒肺的快樂著。在小孩們回到家以后,那全家團圓的時刻,書中寫到:“再也沒有比這更美妙動人的景象了。不過,這時候沒人來觀賞,只有壹個陌生的小男孩,從窗外向里張望。他的樂事數(shù)也數(shù)不清,那是別的小孩永遠得不到的。但是,只有這壹種快樂,他隔窗看到的那種快樂,他卻被關(guān)在了外面,永遠也得不到?!?/p>
彼得潘拒絕了達林壹家收養(yǎng)他的提議(這個有愛的家庭愿意接受所有遺失的小孩)。他是那么渴望母愛,然而他只能在“過家家”的游戲中假裝自己得到了母親的愛,當壹個真正的母親愿意愛他的時候(譬如達林太太,譬如長大后的溫迪),他落荒而逃。
他受到的傷害太深了,于是他為自己筑起了堅不可摧的城堡,把那個脆弱的、遍體鱗傷的男孩關(guān)在里面,不肯出來。
而正因為達林太太看到了在“快活的、天真的、沒心沒肺的”防御之下那個脆弱的,傷痕累累的小男孩時,她那個“老是掛在右邊嘴角,誰也得不到”的吻,痛惜的落在彼得潘的臉上。
書中是這樣寫的:“他帶走了達林太太的壹吻。她的吻是誰也得不到的,彼得卻不費力地得到了,真滑稽??墒菧氐弦哺械綕M足了?!弊x到這里,淚水滿溢。
那個長著壹口乳牙的小小少年,那個曾經(jīng)被愛拒絕的小孩,那個不肯長大的小孩,那個把自己封閉在城堡中,封印在時間里的小孩,你是多少人的縮影?
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個彼得潘,每個人心中都有壹個被傷害過的小孩。
責編:綿羊仔